聚多方之力 筑人才高地:奏响新时代人才工作“协奏曲”
(通讯员:殷玲)人才是强国之基、竞争之本、转型之钥。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,绝非单一部门之责,亦非一朝一夕之功,它如同一场高水平的“联赛”,需要各方力量明晰“主场”责任、发挥“主场”优势、凝聚“主场”合力,协同配合、精准发力,方能将人才“第一资源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“第一动力”。
一、 明晰“主场”定位,构建齐抓共管“大格局”
人才工作涉及面广、系统性强,必须以整体思维打破部门壁垒,形成“一盘棋”思维。各职能部门需找准自身在人才“大赛场”中的“位置”与“角色”。
组织部门应发挥“主帅”作用,牵头抓总、统筹规划,定好“战术板”,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战略布局;人社部门犹如“前锋”,需精准对接供需,在政策落实、服务保障、市场配置等方面穿针引线,畅通人才流动“经脉”;教育、经科部门是“中锋”,肩负着培育基础研究人才、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任;财政、发改等部门则是“后卫”,需在资金投入、项目扶持、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;产业主管部门如同“一线教练”,最了解行业前沿与实战需求,应积极提出人才需求清单,参与标准制定,推动产业人才精准培养。
唯有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,又密切协作、同向发力,才能避免“踢皮球”、防止“挂空挡”,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,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有关部门各司其职、密切配合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。
二、 发挥“主场”优势,打造近悦远来“强磁场”
每个地区、每个单位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,这便是其吸引人才的“主场优势”。关键在于如何识别、放大并创造新的优势。
精准画像,避免“千篇一律”。欠发达地区或许难以在薪酬待遇上比拼,但可打“感情牌”、“事业牌”、“成本牌”,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、更贴心的服务保障、更宜居的生活环境。发达地区则需在国际化平台、创新生态、高端服务上持续升级,保持“磁场”强度。
优化环境,超越“政策依赖”。比拼人才政策“干货”固然重要,但更要看政策的落地感和人才的体验度。要推动从“拼政策”向“拼环境”转变,打造公正法治、开放包容、便捷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,让人才“来了就不想走”,安心安身安业。浙江杭州之所以能吸引《黑神话:悟空》团队,不仅因数字产业基础,更因“可以静下心来做事情”的环境氛围。
搭建平台,赋能“价值实现”。人才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。要围绕重点领域、重大项目、核心产业,搭建一批高能级的实验室、研发中心、创新联合体,真正做到“英雄有用武之地”,让人才的创造力充分涌流。
三、 凝聚“主场”合力,激发人才发展“内驱力”
从人才链入手,统筹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,充分调动各方力量,不仅要靠机制保障,更要激发深层次的主人翁意识。
强化“主动作为”的桥梁。各职能部门不能坐等“人才上门”,要变“被动服务”为“主动招引”,变“管理思维”为“服务思维”。要深入一线了解人才痛点堵点,提供“一站式”、“保姆式”服务,做到“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”,以主动靠前的服务赢得人才信任。
筑牢“主人翁意识”的基石。要广泛宣传“人人都是人才环境”、“处处都是人才主场”的理念,引导社会各界尊重人才、关爱人才、支持人才。就像戍边民警李倩所言“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”,每位公民、每个岗位都能成为吸引和成就人才的要素。要鼓励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,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“最大的主场”中找准坐标、奋发有为。
完善“协同联动”的机制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、信息共享、考核激励等机制,确保沟通顺畅、反应迅速、落实有力。通过数字化手段,打通数据孤岛,实现人才信息、政策资源、服务需求的互联互通,提升协同效率。
人才工作没有“旁观者”,人人都是“主场选手”;没有“终点线”,需持续奔跑。只要各职能部门找准定位、发挥优势、协同配合,以“主场”的担当和“主攻”的锐气,共同做好引育留用的大文章,就一定能够汇聚天下英才的磅礴力量,赢得发展的主动与未来,奏响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华丽“协奏曲”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news.geekerdream.com/7030.html